几辆道奇卡车正在漆黑的滇缅公路上行驶,为了避免被日军飞机轰炸所有汽车都没有开车灯,领头的是熟悉路况的老司机,他的卡车后面挂着一大块白色的布,后面的车就跟着这块白布行驶。
日本侵略中国后,很快将南京、上海等港口城市封锁,国际上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进入国内,于是15万云南各族人民,在短短几个月内,用血肉修筑了一条国际通道。
在缅甸的仰光港口,中国向国外购买的物资,以及盟军援助的物资都早已堆积如山,就等着国内的卡车来运输。
但在1938年,大部分老百姓连汽车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滇缅公路刚开通时,当地百姓甚至提前割了很多草放在路边,想送给这种刚刚听说的力气比牛还大的运输工具吃。
当时国内比较大的城市有一些进口的汽车,由于汽油太贵已经改装成了烧木炭,利用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煤气进入发动机燃烧,提供动力。
为了能够尽快运输国内急需的各种物资,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概一千名司机和几百辆木炭汽车,经过昆明潘家湾汽车训练学校1个月的集训后,他们就开着汽车前往缅甸了。
这些汽车动力差,装的货也少,在山区的石子路上行驶速度超级慢,遇到大上坡就需要停下来多加点木炭,在滇缅公路上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跑一趟,效率非常低。
后来美国运输了很多的道奇、雪佛兰等卡车到缅甸,中国的司机到了缅甸后就在当地将这些汽车组装起来,然后满载物资运回国内时间缩短为6天,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美国的卡车、吉普车越来越多,国内的司机不够用了,汽车培训学校训练司机没有这么快,毕竟是在山高路陡的山区路上开,不要说新手司机,老司机都很容易出事故。
这时东南亚的华侨陈嘉庚得知了这件事,他是东南亚华侨的领袖,在他的号召下大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年轻华侨回国支援。
1939年,南洋的各大报纸都登出了南侨总会的招工信息:1、有驾照还要求是老司机;2、年龄在20-40岁之间,要会说中国话认识中国字;3、要有当地人担保。
华侨们都知道当时国内正在打仗,危险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样阻挡不了大家的爱国心,几天以后第一批80人的南侨机工就从新加坡出发,送行的人甚至将码头的木桥挤塌了。
当时南洋各国的华侨们生活都还不错,很多华侨经商头脑不错都已经是富商。这些年轻的华侨们,放弃了优厚的生活,甚至有些放弃了继承家族生意,还有女扮男装的,都是为了能够回国支援。
短短几个月,共计有3192名南洋华侨来到了滇缅公路,经过昆明潘家湾汽车训练学校的短暂训练,他们喊着“华侨统统有”的口号,开启了滇缅公路的运输工作。
虽然大家都是为了抗日工作,但南侨机工几乎都是多年的国外生活,甚至都是在国外出生的,来到国内后还是有非常多的不便,最大问题其实就是语言不通。
那时国内没有统一使用普通话,再加上云南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南洋带来的西服不能穿了,整齐帅气的分头不能梳了,加上军事化的管理,一下子让南侨机工们难以适应。
时间是剂良药,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终究还是慢慢适应了,南侨机工们被分为17个大队,驾驶着3000多辆卡车,日夜兼程不停的在这条路况极差的山路上跑着。
在日军的飞机轰炸还比较少的时候,大家都是白天开车晚上睡觉,这么差的路况,这么多的山路白天视线好,晚上就睡卡车内,当时道奇牌卡车数量最多,大家晚上就称之为“道奇旅馆”。
后来日本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不得已在非常时期改成白天休息,晚上开车。为了不暴露位置,晚上开车都不能开车灯,需要一名熟悉路况的司机带头,在车后面挂一块白布,后车就看着前面的白布行驶。
由于山路众多,坡陡弯急,各种事故经常发生。更要命的是悬崖路段,稍有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亡。南侨机工因此牺牲的不在少数。
除了被日军轰炸、车祸等牺牲,还有很多人是被疟疾夺去了生命。虽然车上运输的可能是医药物资,但那些都是送到前线战士使用的,当时的人如果得了疟疾,几乎就是九死一生。
1940年,日本经过研究中国军力后发现,几年的战争下来中国的军力反而不断增强了,各种武器数量都大幅度提升。显然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们功不可没,几年间他们至少运输了50万吨物资。
后来日本人占领了越南,对滇缅公路的轰炸更加频繁。滇缅公路上的桥梁经常被炸断,聪明的南侨机工就利用空油桶加木板做出浮桥,几个小时就能修好通车。
1942年,日本对缅甸发动了进攻,后来又攻入了云南境内,致使滇缅公路彻底断绝。数量众多的南侨机工们一下子被解散了,加上东南亚都被日本占领有家难回,好在南侨机工们都是有技术的人,找份工作还不算太难。
三千多人中有三分之一在运输工作中因各种原因牺牲,有一千多人留在了中国,还有一千多人在战后回到了南洋。
一条路,一群人,不应忘却的历史,滇缅公路与南侨机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