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情志养生
《遵生八笺》中说:“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冬季以“藏”为主调,人的神志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处于“封藏”状态。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外界环境却不利于封藏。冬季是辞旧迎新的季节,是完成全年计划盘点的季节,也是面临“年关”的季节。紧张忙碌,怒燥自生;利害冲突,悲喜交加;家务繁忙,七情杂陈;送往迎来,思绪万千。凡此种种,七情五志皆可能受到牵动。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心静。静是情志养生的至高境界,也是养“藏”的关键。冬季情志养生应当做到:藏而不抑,静而不凝,遇喜不过,处变不惊。(一)养“藏”冬季阳气潜藏,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休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说,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做到含而不露,隐私秘而不宣,有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这和夏季调养精神之“使英华成秀”截然相反。《黄帝内经》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了“精神内守”的重要性。其余三季固然也需要“神藏”,但在冬季更为重要。养“藏”的关键在心静,心静的关键在修德。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然后能修。”要破除名利、私欲、嫉妒、贪欲等不良情绪,也就是如老子所说:“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不能片面地理解“静”和“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单方面的“藏”。“静”不等于“枯井无波”,不等于不思进取,重要的是掌握一个“度”。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故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1.养肾《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素问·金匮真言论》强调“夫精者,身之本也。”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冬季肾当令。《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这就意味着,肾气在冬季最为旺盛,但也容易受损。冬养肾,为四季养生之重要内容,“养”者,“养护”之意也,养之重,重在保护肾脏免受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恶……肾恶燥”。对此明代马莳解释说:“肾主水,其性润,肾燥则精涸,故恶燥。”因此在冬补时一定注意不要多吃燥烈之品,要注意补充水分,水为阴中之阴,故冬季补充水分符合“养阴”、“养肾”的要求,不要以为夏季要多喝水,也不要只在口渴时才饮水。肾在志为恐。恐与惊相似,同为肾志。惊与恐之区别在于是否自知。
《赤水玄珠》说:“惊者为自不知,恐者为自知故也。”惊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而恐是害怕某种不利或可怖的情况发生的心理状态。
恐伤肾。《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素问·举痛论篇》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恐之伤肾,为伤精气收,如此则人危矣。一代枭雄曹操就死于四惊致恐。一惊:孙权杀了关羽,为嫁祸于魏,将关羽之头献曹,曹见到关羽之首级,“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二惊:曹操听信手下的话,为了镇邪,要建造“建始殿”,亲砍跃龙祠前神树,“铮然有声,血溅满身”。人夜梦见梨树之神来讨命,惊醒后“头脑疼痛不可忍”。“遍求良医,不可痊可”,惶恐无计之下,又错杀了名医华佗,病势愈重。三惊:夜梦三马同槽,疑是马氏索命。四惊:梦见以前所害之“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惊倒于地。如此三番四次,惶惶不可终日,终致气绝身亡。就是临死,仍有惶恐之事交代:“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防恐重在心安。“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无私者无畏”,行端做正,自然无愧于心。对于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险或不利形势,要坦然面对。《寿世青编》说:“未事不可先迎”。事情还没有发生,就惶恐不安,于事无补,反而自乱心神,闹不好会像曹操一样于惶恐无计之中,使出“昏招”,反倒越急越乱。在心理学上的办法是先分析事情能糟到什么地步,做最坏的打算,横下一条心,自然有所准备,心理也会较为平和。
2.护心张介宾在《类经》中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
发”。《四时调摄笺》说:“冬月肾水主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冬季肾当令,肾气强盛,可能出现“肾水”克“心火”的情况,所以容易造成心的损伤。各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到心,而以“喜怒”为最,狂喜暴怒都是要着力防止的。冬季护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止“水克火”。冬令进补和“养肾”不可过分,要控制咸味,不要吃动物肾脏;“减酸增苦,以养心气”;“养阴”同时要注意“养阳”,因为冬季阴气盛而极,阳气微而萌,养阴与护阳同等重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